夏天炎熱潮濕,人們愛好冷飲與生食,容易刺激消化道,誘發胃脹、腹脹、胃酸過多或是消化不良等症狀,是腸胃不適好發的季節。幽門螺旋桿菌是許多上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原因,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
- 全世界超過50%的人口在消化系統中帶有幽門螺桿菌,80%的帶原者/感染者不會有任何症狀產生。
- 根據2019年到2020年的台灣衛福部最新調查,成年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盛行率是31%,未成年人盛行率為10%,共高達590萬人體內帶菌。
- 根據疾病調查顯示,70%-85%的胃潰瘍患者和90%-95%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都有感染幽門桿菌。
- 人類是目前已知幽門螺旋桿菌的宿主,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可生存在胃中的耐酸性細菌,透過製造氨(NH3)來抵抗胃中的酸性環境,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汙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容易破壞胃黏膜表層,引發宿主一連串強烈的免疫反應,造成胃部發炎。
全球目前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大多是以三合一抗生素療法為主,常是併用一種質子幫浦抑制劑搭配兩種抗生素,殺菌效果在85%以上。除了藥物的研究外,益生菌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在2000年後也陸續被發表。在體外試驗結果發現,益生菌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人體試驗中也具有相同作用。
目前國際期刊中發表益生菌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機制:
- 益生菌與幽門螺旋桿菌競爭營養源,進一步抑制其生長。
- 益生菌釋放免疫調控物質,經由血液循環到達胃部,抑制其生長。
- 益生菌和幽門桿菌結合產生聚集作用,進而排出體外
- 根據台灣發明專利內文指出LA27、LP23及LPS16三株乳酸菌,其菌體與分泌的代謝產物,如乳酸、過氧化氫或抗菌素等物質,透過強化胃部黏膜屏障與貼附在胃部上皮細胞,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經動物試驗及人體體驗皆證實連續兩個月服用複方益生菌(LA27、LP23、LPS16),受試者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數量明顯下降。
益生菌僅能做為日常保健品,並非藥物,然而常態性服用乳酸菌,不僅能提升體內好菌的數量,打造完善的腸胃道環境,亦能由內而外提高自體防護力,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除了定期篩檢確保胃部健康狀況外,生活飲食習慣也很重要,應避免重鹹、醃漬等加工食物,以降低對胃部健康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林金生、李幸芬、吳俊忠、鄭伯忻(2013)。中華民國發明專利號I392498。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2]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21)。2020 年全國主要死亡原因統計。
[3] Bytzer, P., Dahlerup, J. F., Eriksen, J. R., Jarbøl, D. E., Rosenstock, S., Wildt, S., & Danish Society for Gastroenterology (201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Danish medical bulletin, 58(4), C4271
[4] Goderska, K., Agudo Pena, S., & Alarcon, T. (2018).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tibiotics or probiotic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02(1), 1–7.
[5] Kim MN, Lee SH, Park YS, Hwang JH, Kim JW, Jeong SH, Lee DH, Kim JS, Jung HC, Song IS. 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PPI-triple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Helicobacter. 2008;13(4):261–268.
[6] Zhang, C., Zhang, H., Yu, L., & Cao, Y. (2014). Helicobacter pylori dwelling on the apical surface of gastrointestinal epithelium damages the mucosal barrier through direct contact. Helicobacter, 19(5), 330–342.
[7] Zheng, P. X., Fang, H. Y., Yang, H. B., Tien, N. Y., Wang, M. C., & Wu, J. J. (2016). Lactobacillus pentosus strain LPS16 produces lactic acid, inhibiting multidrug-resistant Helicobacter pylori.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 Wei mian yu gan ran za zhi, 49(2), 168–174. https://doi.org/10.1016/j.jmii.2014.04.014
免責聲明
以上所包含的內容係基於生合生物研究所得並認為可靠的數據資訊,僅適用於食品與營養保健產品的企業間交流,不適用於終端消費者。此內容係按現狀提供,且其使用應由接收方自行評估並承擔風險。本文所包含的內容與聲明不得視為授權實施或侵害任何生合生物或他人所有的任何專利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的建議。在此,生合生物明確表示不承擔(1)與本內容相關的任何責任,包括與本內容準確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的相關任何責任,以及(2)與本內容有關的任何明示及暗示性陳述與保證,包含所有標題的描述或保證、不侵害他人著作權或專利權、適銷性、適用或符合任何特定用途以及任何因法律、法規、交易用途或交易過程所生的任何承諾。如需進一步資訊,請聯繫:service@synbiotech.com.tw 或 www.synbio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