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热潮湿,人们爱好冷饮与生食,容易刺激消化道,诱发胃胀、腹胀、胃酸过多或是消化不良等症状,是肠胃不适好发的季节。幽门螺旋杆菌是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原因,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 全世界超过50%的人口在消化系统中带有幽门螺杆菌,80%的带原者/感染者不会有任何症状产生。
- 根据2019年到2020年的台湾卫福部最新调查,成年人胃幽门螺旋杆菌的盛行率是31%,未成年人盛行率为10%,共高达590万人体内带菌。
- 根据疾病调查显示,70%-85%的胃溃疡患者和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有感染幽门杆菌。
- 人类是目前已知幽门螺旋杆菌的宿主,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可生存在胃中的耐酸性细菌,透过制造氨(NH3)来抵抗胃中的酸性环境,主要经口传染,传染途径包括污染的饮水、食物或唾液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容易破坏胃黏膜表层,引发宿主一连串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胃部发炎。
全球目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大多是以三合一抗生素疗法为主,常是并用一种质子帮浦抑制剂搭配两种抗生素,杀菌效果在85%以上。除了药物的研究外,益生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在2000年后也陆续被发表。在体外试验结果发现,益生菌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人体试验中也具有相同作用。
目前国际期刊中发表益生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机制:
- 益生菌与幽门螺旋杆菌竞争营养源,进一步抑制其生长。
- 益生菌释放免疫调控物质,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胃部,抑制其生长。
- 益生菌和幽门杆菌结合产生聚集作用,进而排出体外
- 根据台湾发明专利内文指出LA27、LP23及LPS16三株乳酸菌,其菌体与分泌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过氧化氢或抗菌素等物质,透过强化胃部黏膜屏障与贴附在胃部上皮细胞,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经动物试验及人体体验皆证实连续两个月服用复方益生菌(LA27、LP23、LPS16),受试者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数量明显下降。
益生菌僅能做為日常保健品,並非藥物,然而常態性服用乳酸菌,不僅能提升體內好菌的數量,打造完善的腸胃道環境,亦能由內而外提高自體防護力,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除了定期篩檢確保胃部健康狀況外,生活飲食習慣也很重要,應避免重鹹、醃漬等加工食物,以降低對胃部健康帶來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林金生、李幸芬、吴俊忠、郑伯忻(2013)。中华民国发明专利号I392498。台北:经济部智慧财产局。
[2] 卫生福利部统计处 (2021)。 2020 年全国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3] Bytzer, P., Dahlerup, J. F., Eriksen, J. R., Jarbøl, D. E., Rosenstock, S., Wildt, S., & Danish Society for Gastroenterology (201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Danish medical bulletin, 58(4), C4271
[4] Goderska, K., Agudo Pena, S., & Alarcon, T. (2018).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tibiotics or probiotic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02(1), 1–7.
[5] Kim MN, Lee SH, Park YS, Hwang JH, Kim JW, Jeong SH, Lee DH, Kim JS, Jung HC, Song IS. 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PPI-triple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Helicobacter. 2008;13(4):261–268.
[6] Zhang, C., Zhang, H., Yu, L., & Cao, Y. (2014). Helicobacter pylori dwelling on the apical surface of gastrointestinal epithelium damages the mucosal barrier through direct contact. Helicobacter, 19(5), 330–342.
[7] Zheng, P. X., Fang, H. Y., Yang, H. B., Tien, N. Y., Wang, M. C., & Wu, J. J. (2016). Lactobacillus pentosus strain LPS16 produces lactic acid, inhibiting multidrug-resistant Helicobacter pylori.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 Wei mian yu gan ran za zhi, 49(2), 168–174. https://doi.org/10.1016/j.jmii.2014.04.014
免责声明
以上所包含的内容系基于生合生物研究所得并认为可靠的数据资讯,仅适用于食品与营养保健产品的企业间交流,不适用于终端消费者。此内容系按现状提供,且其使用应由接收方自行评估并承担风险。本文所包含的内容与声明不得视为授权实施或侵害任何生合生物或他人所有的任何专利权或其他智慧财产权的建议。在此,生合生物明确表示不承担(1)与本内容相关的任何责任,包括与本内容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的相关任何责任,以及(2)与本内容有关的任何明示及暗示性陈述与保证,包含所有标题的描述或保证、不侵害他人著作权或专利权、适销性、适用或符合任何特定用途以及任何因法律、法规、交易用途或交易过程所生的任何承诺。如需进一步资讯,请联系:service@synbiotech.com.tw 或 www.synbiotech.com